
他们最想做的,是学术破壁者|肖风华×苏尼尔·阿姆瑞斯

一本书牵起的人与人之间的引力能有多大?如何将小众社科图书面向大众出版?万有引力团队正在持续发力。
为此,记者采访了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肖风华,请他讲解如何通过出版创造人与世界的联结。
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苏尼尔·阿姆瑞斯出生于印度,他专攻南亚史、移民史、卫生与贫困史,出版了《奔腾不息:雨、河、岸、海与亚洲历史的塑造》《横渡孟加拉湾:自然的暴怒和移民的财富》等著作。记者通过邮件,请他谈谈环境与社会问题之间的联系。
以下是他们的自述。
肖风华: 出版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引力
“万有引力”这个名字背后,藏着从0到1的创业故事。其中既有灵光乍现的巧合,也有持之以恒的努力。在团队自我否定了上百个方案后,一个编辑偶然间在地铁站广告牌上看到了这四个字,冥冥之中感觉非常合适——“万有引力”代表着万物的联结,人与人、人与知识的联结,而出版或许就是形成这些联结的引力。
从2020年正式启航,“万有引力”始终保持在人文社科领域耕耘,并从起初的历史板块逐渐扩充,细分出世界史、中国史、轻社科、人文科普几个出版方向。对于团队来说,最值得骄傲的事情并不是出版一部特别畅销的书,而是成功地把一些思想性强但又不太好读的社科作品出版好、传播好。我们一直有意拒绝一些热衷于宏大叙事的热门“大书”,希望与市场保持一个合适的距离。
到目前为止,在如何做好硬核社科书的出版和传播、如何主张和坚持自己的出版价值观、如何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取得平衡等问题上,我们都逐步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几年的运营下来,我们更加坚信团队出版理念的底层逻辑:关心历史和社会背后人的境遇、命运和选择,通过出版呈现和传递文本的理性和温度。
让出版界和读者真正开始认识“万有引力”的第一本书,是2020年出版上市的《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它的销量突破了10万册。打造好社科图书的一大关键,就是做好学术性和大众性之间的平衡。学术底色、文本的可读性、话题的公共价值,三者的有效结合,是我们心目中的理想文本。
《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 [美]沙希利·浦洛基 著,宋虹、崔瑞 译 广东人民出版社·万有引力,2020-7
2024年出版的《文学之冬:1933年,希特勒统治下的艺术家》,也是非常典型的“万有引力”风格作品。在策划方面,作为一部引进图书,原版书名直译过来叫“1933年2月”,这是一个对欧洲人来说非常重要的历史时刻(希特勒就任德国总理后,对以作家、艺术家为主的共产主义者及社会民主人士展开了一系列迫害),但相关历史在中国并不普及。因此,编辑团队从书中作家们的遭遇联想到文学的衰落,将一个“小众”的历史时刻转变为对人类文明重要母题的探讨,以此引发大众读者的兴趣。
《文学之冬:1933年,希特勒统治下的艺术家》 [德]乌维·维特施托克 著,陈早 译 广东人民出版社·万有引力,2024-1
在众多国内出版品牌当中,“万有引力”最显著的特色在于它以“沟通学术与大众”为品牌理念,致力于成为“学术破壁者”,通过精准的选题捕捉时代情绪,以叙事革新降低认知成本,最终实现社科知识的大众化传播。
2025年,“万有引力”计划推出60种新书,大致分为历史、社科和人文通识三个大类,尤其关注跨学科研究的写作。这些作品在多学科交叉的视野中,为大众寻找理解世界的新坐标。
苏尼尔·阿姆瑞斯: 水造成不平等,也反映不平等
开始从事历史学工作时,我最关注的是不平等问题以及社会和经济发展问题。渐渐地,我意识到,要理解这些问题,就必须关注环境。
因为环境保障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它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窗口:社会如何组织人们获取水资源?人们如何看待水的过剩和短缺所带来的风险?研究这些问题能让我们了解(人类)价值观如何变化。大约15年前,我开始研究水资源,从环境的角度研究历史。
我认为水既造成了不平等,也反映了现有的不平等。在《奔腾不息》中,我举了一个关于印度种姓歧视的例子:人们是否能获得充足的清洁水源,往往取决于他们的社会背景。从更广泛的层面来看,印度和中国都面临着水源丰富与水源匮乏地区之间存在差距的问题,但是印度的情况更严重。我认为,有很多不同层次的解决方法,从大型调水工程到更为地方性的节水和分配水源等措施都值得尝试。
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一种意识的觉醒一直影响着我的思考。从2012年起,我先后在(缅甸)仰光、(泰国)曼谷和(印度)孟买度过了几个月的时间。我意识到,这三座城市在过去几年中都曾经历过极为严重的洪水灾害。部分原因是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极端天气,另一部分原因则与一些不明智的决策有关,例如孟买决定在自然排水区上搞建设,这加剧了洪水灾害。
在我看来,水资源问题无疑是21世纪最紧迫的挑战之一。极端天气是一种多层次的风险:它威胁着东南亚沿海地区的大规模城市聚集区,并且对那些直接依赖水资源为生的人群——例如渔民和农民——构成了特别的风险。
我特别高兴看到这本书在中国产生反响,尽管这本书主要关注的是印度等南亚地区,但中国读者能够从书中找到共鸣并产生兴趣,这让我感到鼓舞。我希望未来在研究水资源问题方面,能够看到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的学者开展更多的合作。
《奔腾不息:雨、河、岸、海与亚洲历史的塑造》 [印]苏尼尔·阿姆瑞斯 著,王庆奖、朱丽云 译 广东人民出版社·万有引力,2024-3
不同的亚洲社会有着各自思考和适应水资源风险的深厚传统——例如在印度,我们可以看到季风周期如何深刻地影响着神话史诗、古典诗歌,甚至音乐。如果你看印度、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农业谚语,你会发现它们讲述的往往正是如何适应气候和水资源的不确定性。
尽管我们现在面临的风险规模要大得多,从早期社会的韧性中学习和汲取灵感还是十分重要。我们还可以相互学习——现在有几十年的经验、政策和模式的档案,可以供不同的亚洲社会参考,以决定最明智的发展路径。
无论如何,我们已经不再处于由西方思想和制度主导政策制定的时代(就像20世纪初那样),我认为这对亚洲社会而言是一个机会,可以促进区域与国际合作。
2024年度刀锋图书奖 全榜单
编辑 陆一鸣 运营 马社力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