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炒菜多放辣椒评“好人”,吉林评选风波谁在辣眼睛?丨中听

访客 2025-08-13 14:09:44 20755
吉林评选风波引发争议,有人提出炒菜多放辣椒评价好人,引发社会热议,这场风波背后反映出社会价值观的差异和评选标准的模糊性,谁在这场风波中真正辣眼睛,需要公众理性思考和深入探讨,我们需要反思评选机制,建立更加客观公正的评选标准,以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评论员 邱延波

孝亲爱老本无错,一把辣椒糊了锅。

8月12日,一篇《00后将“炒菜多放父亲爱吃的辣椒”写入先进事迹,引争议后被取消“吉林好人”候选资格》的报道在网上广为流传。文章称,8月11日,白城市精神文明办公示2025年第二批“吉林好人”候选人名单,齐某名列“孝老爱亲”类。她是镇赉县五棵树镇综合服务中心基层治理专干,事迹包括:全程照料患糖尿病住院的奶奶,陪爷爷游北京天安门,工作中耐心教老人用手机、帮做家务,生活中“炒菜多放父亲爱吃的辣椒”。这最后一句,像丢进油锅的辣椒,瞬间引爆网友吐槽:“炒菜多放辣椒也算先进事迹?”

炒菜多放辣椒评“好人”,吉林评选风波谁在辣眼睛?丨中听

(图源:网络)

当然,也有网友认为,人家那么多践行孝道的事,不能因为一个辣椒,就否定人家的真情。但这种声音相对较弱,甚至有网友认为孝敬自家长辈本来就是应该的,如果照顾自己奶奶能评吉林好人,那扶老人过马路不得给塑个金身?

在舆论发酵中,网上流传齐某候选资格被取消,称白城文明办撤下公示、承认事迹“太弱”。如果事迹太弱,当初是怎么入选的?如果事迹感人,怎么说取消就取消?吉林好人评选,岂能如此儿戏?这把辣椒,让吉林好人评选的公信力岌岌可危。

就在大家的质疑声中,事情迎来反转。8月13日,中国吉林网发表题为《她的“吉林好人”候选人资格没被取消!》的文章。文中称,齐某由五棵树镇基层推荐,程序上经过部门意见征求、实地走访亲友同事、当地公示,事迹材料符合“身边好人”标准。符合标准却遭质疑,只因“炒菜多放辣椒”这句,硬是把一盘“好菜”炒坏了。

从另外一方面看,把“炒菜多放辣椒”写进吉林好人评选的材料里,说明这个吉林好人的评选标准有点模糊。“身边好人”强调平凡善举,可平凡到啥程度算“先进”?齐某的日常孝顺感动亲友,却难服众,说明“好人”事迹需在“接地气”和“有分量”之间找平衡。

炒菜多放辣椒评“好人”,吉林评选风波谁在辣眼睛?丨中听

白城文明办称程序合规:基层推荐、实地核查、公示反馈,环环相扣。但网友不服,认为基层可能为完成任务“凑数”上报,核查环节对事迹质量把关不严,才让“炒菜多放辣椒”这样的辣眼睛细节上了公示。

反过来,网友的吐槽也有失焦之嫌。齐某的事迹不只有“辣椒”,照顾奶奶、帮老人学手机,都是真情流露。网友揪住“辣椒”猛批,忽略其他贡献,多少有点“挑刺”。舆论的放大镜放大了槽点,也模糊了齐某的善举。

这场“辣椒风波”,表面是表述惹祸,深层是“好人”评选的公信力之困。评“好人”,不是比谁的家常事做得好,而是看谁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要让吉林好人评选立得住,标准得硬,程序得严。表述上,少写“辣椒”式流水账,多挖掘感人细节;审核上,基层推荐不能敷衍,复核得真刀真枪。网友的质疑不是使绊子,而是对公平的期待。白城文明办应借此优化机制,让“好人”事迹既接地气又经得起推敲。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