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惕!偏爱低龄娃的致命细菌,如何预防脑膜炎和肺炎的风险?
本文关注一种偏爱低龄儿童的细菌,该细菌可能引发脑膜炎和肺炎等严重疾病,文章将介绍如何预防这种细菌的感染,强调家长和监护人需要提高警惕,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来保护儿童的健康,摘要控制在100-200字之间。
随着秋冬季的到来,呼吸道传染病也逐渐开始流行,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容易被忽视和混淆的细菌:“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简称Hi),它与流感没有任何关系,且与流感病毒更是有本质上的区别。Hi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鼻咽部的细菌,根据有无荚膜多糖,将其分为有荚膜型和无荚膜型,根据荚膜多糖结构和抗原性的差异,将有荚膜的流感嗜血杆菌分为a~f 6个血清型,其中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的致病力最强。
图源:右下角水印
一、认识威胁:流感嗜血杆菌的致病性
流感嗜血杆菌表面的荚膜多糖能帮助细菌逃避人体免疫系统的吞噬和清除。当人体免疫力下降(如病毒感染后)或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善时,它可以突破黏膜屏障,进入血液或直接侵袭邻近组织,引起一系列严重的侵袭性疾病,统称为侵袭性流感嗜血杆菌病,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6-18月龄的婴幼儿是b型流感嗜血杆菌侵袭性疾病的最高危人群。在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普及前,这种细菌曾是全球5岁以下儿童细菌性脑膜炎的首要病原,可引起常见的疾病:
1.细菌性脑膜炎:最严重、最常见的b型流感嗜血杆菌侵袭性疾病。表现为高烧、剧烈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精神萎靡甚至惊厥、昏迷,甚至死亡,即使得到及时治疗也可有可能会遗留永久性神经系统后遗症(如听力丧失、智力发育迟缓、运动障碍、癫痫等)。
2. 肺炎:可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
3. 会厌炎:急性、进展迅速的严重上呼吸道感染。表现为高热、吞咽困难、流涎、吸气性喘鸣、呼吸困难。会厌肿胀可迅速阻塞气道,导致窒息,是儿科急症。
4.败血症:细菌入血并大量繁殖,引起全身严重感染中毒症状,如高热、寒战、精神极差、皮肤瘀点瘀斑、休克等,病情凶险。
5.化脓性关节炎、骨髓炎、蜂窝组织炎、心包炎等:细菌可随血流播散至关节、骨骼、皮下组织、心包等部位引起局部化脓性感染。
图源:网络
二、传播途径:如何感染?
传染源:主要是无症状的鼻咽部带菌者,以及处于潜伏期或发病期的患者。
传播方式: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或直接接触呼吸道分泌物感染。
易感人群:人是其已知唯一宿主。5岁以下儿童,特别是未接种或未完成全程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接种的婴幼儿。未获得足够保护性抗体的免疫缺陷者(如无脾、补体缺陷、HIV感染等)和老年人也相对易感。
三、 核心防线: 流感嗜血杆菌 疫苗接种
预防流感嗜血杆菌侵袭性疾病,接种疫苗是唯一最有效、最经济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目前已上市的流感嗜血杆菌疫苗均是针对b型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常用含b型流感嗜血杆菌成分的疫苗有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无细胞百白破 b 型流感嗜血杆菌联合疫苗(DTaP-Hib四联疫苗)、吸附无细胞百白破灭活脊髓灰质炎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DTaP-IPV/Hib五联疫苗)。不同疫苗作用范围、免疫程序有所不同,各位家长需在医生指导下按说明书选择接种。
四、 辅助防护:日常措施不可少
虽然疫苗是核心,但良好的卫生习惯也能降低感染风险:
1.勤洗手: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洗手,特别是在咳嗽、打喷嚏后、接触口鼻前、准备食物前、吃饭前以及如厕后。这是阻断接触传播(包括间接接触被飞沫污染的物体表面)的有效方法。
2.呼吸道礼仪: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内侧遮挡口鼻,避免用手直接遮挡。使用后的纸巾应立即丢弃并洗手。
3.避免接触:在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尽量减少带婴幼儿去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避免让婴幼儿接触有呼吸道感染症状的人。
4.增强体质:保证均衡营养、充足睡眠和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持良好的免疫力。
5.环境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清洁和消毒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玩具)。
来源:河南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