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轻医美技师速成培训,三五天上岗实践

访客 2025-09-23 14:04:29 25300
近期市场上出现了所谓的“轻医美技师”,他们经过短暂的三五天培训就上岗从事医美技术工作,这种快速的培训过程引发了外界对其专业能力和安全性的质疑,对于医美技师的专业培训和资质认证显得尤为重要,以确保消费者的权益和安全。

根据相关数据,近几年我国“轻医美”用户规模不断增长,预计2025年将达到3105万人。用户规模的持续增长,带动整个“轻医美”市场快速扩张,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

“轻医美”通常指非手术类医疗美容,如部分注射、光电、生物技术等,其具有操作手段灵活、创伤小、恢复期短、风险低等特点,但仍属于医疗行为。一些商家为降低消费者心理门槛,让消费者产生“做轻医美”和“做美容护理”区别不大的错觉,激发消费动力,在宣传推广中强调“轻”“快餐化”“生活化”,将“轻医美”医疗属性和潜在风险淡化。不仅如此,医美行为监管明确、门槛高,鼓吹“轻”化可能为无证擅自开展医美等违法现象大开绿灯。

如何才能有效规范“轻医美”市场?记者对此展开调查。

“3天线下特训+50节线上拓展课”“快速上手各类皮肤注射项目,零基础掌握核心技术”“结业即可独立接诊,月入五六万元不在话下”……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在搜索引擎或社交平台上搜索“医美 学习”等关键词,就会跳出五花八门的医疗美容类培训机构,网上有时候还会主动推送这类内容。其中不少此类机构承诺,只需短短几天,毫无医学学习经历的“小白”也能掌握“轻医美”技术,甚至可以成为独立为客户做医美项目的“高级轻医美科技抗衰管理师”或“高级医美咨询师”。有机构称结业之后,会为学员颁发全网可查的“权威证书”。

3天的“轻医美”培训课程包括哪些内容?这么短的时间真能教会学员医美技术吗?

轻医美技师速成培训,三五天上岗实践

漫画:高岳

买产品送技术

速成班一条龙

“3天就能学明白了,要是想靠医美赚钱,千万别错过!”

通过某平台的一则医美培训广告,记者以求学者的身份联系到一家医美培训机构。该机构工作人员刘敏(化名)介绍:2980元购买原价5980元的产品,购买产品后免费学技术,一年之内都可以免费复训进修。

据了解,产品指的是“除皱抗衰紧致水光、胶原蛋白水光、三文鱼修复水光”等共计30支产品;技术指的是包括“轻医美技术、线雕技术、手术全科技术、营销拓客、自体血清中胚层疗法”在内的五大“核心技术”。

刘敏的朋友圈日均更新十几条图文和视频内容,大多是学员报名预付定金的截图、医美培训课堂的视频、顾客医美前后对比图,这些内容的真实性有待考究。比如记者注意到,7月31日,刘敏在朋友圈发布“微美创业班倒计时1天,抓住福利的尾巴”。仅半个月后,她在朋友圈再次发布相同的内容。

刘敏说,学习内容既有基础的产品认知、药物配比,也有时下流行的“贴骨针”“少女线紧致”等,涵盖了市面上所有热门的“轻医美”项目,“专业知识、审美、面诊、营销,我们是一体化的教学,就是教如何在这个行业中挣到钱”。

而掌握上述提到的全部“轻医美”技术的时间,刘敏表示,“只需3天”。

对此,她是这样解释的——每个月机构都会开设3天的线下课程,“3天内这些学习内容老师都可以讲完,但是每个学员掌握知识的情况不一样。掌握好的话,3天内学完没问题,如果担心没学会,可以参加下个月的培训”。倘若不方便参加线下培训,机构还准备了线上直播课,“每隔一天会有医生在内部微信群内直播讲解”。

“你不用担心自己没基础。”刘敏说,“因为课程主要针对没有医学背景的新人,你只要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可以,跟着教程都能学会。学成之后,公司还会提供开店选址、装修、宣传拓客等‘一条龙’扶持”。

当记者询问她是否可以提供公司资质证明时,刘敏给记者发来一份名为“××集团”的PDF文件,“这是我们公司的介绍,我们有自己的工厂,也生产医美产品,你在网上都能查到”。然而当记者在网上搜索该公司时,搜索结果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25年7月15日,与PDF文件的公司简介中成立时间不符。

对此,刘敏言辞闪烁,解释是“营业执照变更的缘故”。记者检索相关条例发现,公司即使更换营业执照,其成立日期也不会发生变化。

缺乏医疗资质

直接针剂注射

在此次调查过程中,记者发现不少打着“轻医美”牌子的此类培训机构,均表示学成之后,学员会获得一份由机构颁发的培训证书。

记者翻看了四份所谓的行业证书后注意到,这些证书上印有学员的身份证号码、课程名称以及证书编号,其中两份还有盖章单位,其中一个为“××医美科学管理培训中心”。记者在公开网站检索,并未查询到相关单位信息。

对于从业资格,不少机构的课程顾问对此不以为意,表示“‘轻医美’用不到医师资格证”,问及培训后的就业,他们称机会“非常多”。“学完之后可以到美容店工作,也可以自己开工作室,做移动美容上门服务。”

比如记者联系的一家“轻医美”培训机构开设的“全科高级综合管理班”培训费用3980元,学习时长5天,工作人员沈女士表示,“5个全日制课程,理论结合实操,以实操培训为主,学完之后可以直接上手给顾客注射产品。”

当记者强调自己既无医学背景也无执业证书时,沈女士告诉记者完全不用担心:“针剂注射这一块是针对零基础开设的系统性培训班,技术才是进入医美行业的敲门砖,我们就是教你们如何规范操作以及规避风险。”

沈女士是这样推销的:“只要不私自加量违规操作,针剂注射这一块不像手术难度大风险高。现在医美很成熟了,出现问题都是使用劣质产品导致,上完培训课后老师会推荐正规渠道拿货。”

再比如,当记者就从业资质提出疑问时,刘敏也告诉记者“无证也不影响从业”。

“课上学员之间会相互练习,老师也会教你怎么设计点位、规避风险,保证你学会后可以独立操作。”为了打消记者的疑虑,刘敏称,“你如果担心的话,可以选择只用仪器操作,如果你未来在整形医院做皮肤科的执业医生,那必须有证,但是跟着咱们机构学习用机器操作,用仪器代替针剂注射,合法合规。”

在调查过程中,一些此类机构的工作人员反复向记者强调无针医美是大势所趋,表示“用仪器操作同样能达到好的效果,只要能赚钱就行”。

“轻医美”是否真如这些工作人员所说的那样门槛低、从业者不需要相关资质?

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治研究与创新转化中心主任邓勇向记者介绍,“轻医美”是介于手术整形和生活美容之间的专业医疗美容项目。因此根据相关规定,从事“轻医美”操作的人员必须具备医师资格证和医师执业证,并在卫生主管部门备案注册,注册在工作的医疗机构持证上岗。

多重渠道变现

充当医疗掮客

如果学员对亲自上手操作仍有顾虑,还有一些“轻医美”培训机构的推销人员会给“学员”规划另外两条“钱途”,保证他们即使学不会技术,也能成为“专业医美人士”。

一是成为美容院的医美咨询师或面诊师。“现在美容业发展这么好,各个整形医院都招咨询师和面诊师,顾客来了之后你就给他进行面诊,告诉他适合什么样的项目。”刘敏说。

二是向美容院输送客源赚取分成。在此模式下,学员可以利用速成班学来的营销手段,将潜在消费者导流至合作的整形机构,学员无需承担直接上手操作可能带来的风险,培训机构和合作医院获得了稳定的客源,形成了一条灰色利益链。刘敏将此称为“医疗掮客”盈利模式:“现在很多美容院都是利用线上资源拓客,我们会教你怎么发短视频、朋友圈等,怎么打造人设,怎么营销拓客。”

有了客源之后,按照培训机构的说法,只要将顾客介绍到该机构合作的整形机构便可获得相应分成,“你招揽到的顾客可以给整形机构输送,分成的利润空间也非常高,五五分、三七分、一九分都有。”刘敏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做个大的医美项目,通常都要花四五万元,按照最少五五分成的比例,也能挣两万多元,挣钱的方式有很多,不是说只能靠上手做医美项目挣钱。积累了稳定的客源之后,月入四五万元、五六万元都有”。

四川绵阳的余女士曾在当地一家医美营销公司任职,日常工作内容是运营几十个社交平台账号,通过社交平台主动联系潜在医美客户,内部推送给对口医院,一个电话算一个业绩,每月薪资三千,“医美营销拓客很多情况下其实就是用网图去骗客户的联系方式,没有一个实际案例的图片”。

“轻医美”属医疗美容行为,

专家建议:通过行业禁入巨额罚款等提高违法成本

“轻医美”在很多消费者看来操作简单、恢复迅速,因此被称为“快餐式美容”。事实上,“轻医美”也是属于医疗行为。但部分商家把“轻”的概念进行过度宣传包装,往往让人误以为风险极低;还有培训机构宣称“轻医美”既能让人变美又能轻松挣钱,使得不少消费者被“坑”进“轻医美”赛道。

针对“轻医美”乱象相关问题及其治理,《法治日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治研究与创新转化中心主任邓勇、北京交通大学数据法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子君。

记者:从事“轻医美”需要哪些资质?“轻医美”是否真的能让人“轻易美”?

陈子君:依照《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的规定,医疗美容是指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的修复与再塑。“轻医美”有助于其进行合理分类,但在属性上,无论项目多么“轻”,只要它破皮、侵入人体、使用了医疗器械或药品,就属于医疗行为,绝非监管的法外之地。

在实际操作中,就机构资质而言,操作机构必须持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且核准的诊疗科目中应包含“医疗美容科”或“美容外科”“美容皮肤科”等,在生活美容院、美甲店、酒店公寓等场所开展任何破皮项目均涉嫌违法。在人员资质上,操作人员必须是注册医师(通常是美容主诊医师),且其执业范围必须相关。护士只能在医师指导下进行辅助工作,绝不允许独立操作。

所谓的“轻医美技师”“注射师”等头衔,在法律和医疗规范上不存在,持这些头衔进行操作的人有可能涉嫌非法行医。

邓勇:“轻医美”的“轻”更多指的是创伤小、恢复期短,而非“轻易出效果”。像光子嫩肤、水光针等项目,对改善肤质、提亮肤色等有一定作用,但通常需要按疗程进行才能维持较好效果,且无法替代手术类医美对人体深层组织或轮廓的改变。“轻医美”并非“做一次就变美”,需结合个人肤质、术后护理等因素综合判断。

记者:既然“轻医美”入行门槛严格,为何有很多消费者在没有看到相关机构资质的情况下会相信对方,甚至随便找一家生活美容馆就敢接受“轻医美”服务?

邓勇:这种现象是多种原因导致的。

一些消费者认知不足。消费者对“轻医美”的专业知识了解有限,容易被机构的虚假宣传所迷惑,只关注价格和效果,而忽视了机构资质、产品质量和从业人员专业水平。

部分机构虚假宣传。一些医美机构声称“轻医美”不开刀、恢复快、费用低,可以让你“变美像喝咖啡一样简单”,用各种花言巧语诱骗消费者入坑,一些消费者难以抵御诱惑。

生活美容与医疗美容界限模糊。现实中两者的界限常被模糊化处理,一些生活美容馆用“微针护理”“无创抗衰”等话术规避监管,使消费者难以辨别。

记者:早在2023年,多部门就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行业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就规范和促进医疗美容行业发展提出一系列针对性举措。为何“轻医美”中非法培训、无证经营、无资质开展相关业务等乱象仍大量存在?

陈子君:一方面与一些地方监管不严、执法不力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将“轻医美”建构为一个严谨、科学、理性的医疗过程需要医疗机构和消费者共同努力。实践中,非法医美培训及操作可能带来高额利润,使得一些不法分子铤而走险。相较于高额利润,当前的违法成本还不足以形成震慑。同时,监管实践也面临一些现实困境。例如医美监管涉及多个部门,虽然上述《指导意见》强调了跨部门综合监管,但在实操中,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信息共享、线索移交、执法联动等机制是否完全顺畅高效,直接影响监管的覆盖面和打击力度。不仅如此,“轻医美”的专业性也对执法机关提出了更高要求。

记者:在您看来,针对“轻医美”行业的多种乱象,该如何有效治理?

陈子君:首先,针对相关行业的培训乱象,一方面,要明确责任主体,加强源头打击。市场监管、卫健、公安等部门应联合执法,严厉打击任何面向非医疗人员开展医美技术操作的培训。平台应对培训广告进行严格审核,推广主体无《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即禁止发布相关培训信息。另一方面,要积极建立正规的培训体系。引导相关权威专业组织牵头,为合规医师提供继续教育和专项技术认证,并将认证信息与监管平台打通,向社会公开,供消费者查询。

其次,针对“效果造假、P图宣传”乱象,强化广告合规审查。一是细化虚假宣传等审查规则,出台严格规定,要求对比图必须经公证机构公证,并标注全部真实信息(如是否同一时间、光线、角度,是否经过其他治疗等),否则一律视为虚假宣传。明令禁止使用术前术后对比图,以及严禁使用“娃娃针”“少女针”等暗示性、误导性营销话术,保证宣传内容必须基于药品器械的官方说明书,确保宣传内容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探索宣传内容的备案机制,机构所有宣传物料需提交至监管平台备案,随时备查。引入技术手段,鼓励平台利用AI技术识别和过滤过于夸张、明显P图的医美广告和案例。

最后可以建立官方或第三方“医美案例公示平台”,要求机构上传真实、未经修改的案例,接受同行和公众监督。

应探索合作共治的监管生态。在强化跨部门协同、建立常态化联动执法机制的同时,通过“行业禁入”“巨额罚款”等方式提高违法成本。

邓勇:应推动“轻医美”行业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机制,制定行业自律公约,引导机构和从业人员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加强行业内部的监督和管理。

同时还要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对“轻医美”的认识和了解,增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辨别能力。畅通消费者投诉举报渠道,及时处理消费者投诉举报,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来源:法治日报微信公号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