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30岁后发现:我和妈妈的消费观竟如此相似

访客 2025-05-13 09:04:24 8688
30岁后发现:我和妈妈的消费观竟如此相似摘要: 如果你看过现代母亲节的起源,就会知道那是20世纪初,一位名叫安娜·贾维斯(Anna Jarvis)的女士在母亲去世以后,举办纪念活动时倡导设立的日子。尽管她后来又用了漫长的时间反对...

现代母亲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由安娜·贾维斯(Anna Jarvis)女士发起。在她母亲去世后,她通过举办纪念活动倡导设立这一节日。尽管后来她花费大量时间反对母亲节的商业化,并与商家打官司、进行抗议活动,但她始终珍视这个节日,将其视为与已故母亲保持情感联结的方式。

然而,并非每个人都能为母亲创立一个节日,但几乎所有人都继承了母亲的“精神遗产”。这种遗产可能体现在性格、人生方向,甚至是对番茄和茄子的喜爱这样微小的习惯中。

表达痛苦与爱同样重要,这是美国心理咨询师梅根·迪瓦恩在《拥抱悲伤:伴你走过丧亲的艰难时刻》中的观点。她认为,即便表达不能改变痛苦本身,也能加强与逝者之间的联系,成为爱的延续。正如电影《寻梦环游记》所言,爱的反义词是遗忘。只要记忆未消逝,母亲就依然存在。

30岁后发现:我和妈妈的消费观竟如此相似
(图/《寻梦环游记》)

为了探讨母亲的精神遗产如何影响子女的生活,我们采访了四位有相关经历的朋友。以下是她们的故事:

她去世后,我写了一本关于丧亲的书

@李昀鋆,33岁,母亲去世11年

我的母亲喜欢打麻将、看书、晚饭后散步,数学很好,擅长使用算盘,还精通缝纫。她是一位继母,却对我和哥哥一视同仁,始终坚持“砸锅卖铁也要让我们读大学”。最终,我和哥哥成了家族里最先考上大学的孩子。在我申请博士时,我还给她写了一封长信,在她的坟前烧给她,连录取通知书复印件也一起烧给了她。

30岁后发现:我和妈妈的消费观竟如此相似
(图/《180天重启计划》)

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说我像父亲,没人说我像母亲。直到2019年生日那天,我翻到了她19岁时的毕业照,才发现我们的鼻子、眼睛、嘴巴甚至笑容都如此相似,那一刻让我感到无比幸福。

我们的脾气也很像,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从不撒谎;我也像她一样省钱,精打细算,大学时话费套餐送300分钟通话,我就每天和她聊10分钟;我爱吃番茄和茄子的习惯也是从她那里继承来的;甚至连现在和丈夫相处时,我也越来越像她,无法容忍家里凌乱,总想收拾整齐。不过,我比她更柔和,面对争吵时不会变得强势。

母亲的去世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原本我可能会按照她的期望生活,读书、进入高校工作,研究老年问题(这本来也是为了妈妈),硕士论文也是这方面内容。但母亲的离世让我开始研究丧亲与哀伤,让我觉得应该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如今,我期待结束博士后工作后,从事一线社工,陪伴临终病人和丧亲者,关怀痛苦的人,弥补当年未能陪伴母亲的遗憾。

这或许不是母亲希望看到的,但她应该会觉得值得。是她让我明白了正直、原则、善良、正义和道德的意义,让我愿意去爱别人、关心别人。

30岁后发现:我和妈妈的消费观竟如此相似
李昀鋆 著 2025-3,广东人民出版社

即使她已经离开,我仍然觉得我们关系紧密相连。比起精神遗产,我更觉得这是一种共生关系。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可以在心里与她对话,当危险来临时,我相信她会冲过来保护我。我期待有一天,当我到了她的年纪或成为母亲时,能感受到她当时看我的感觉,仿佛她在我的生命中再次出现。

30岁后发现:我和妈妈的消费观竟如此相似
(图/《瀑布》)

妈妈总对我说:女人要自己赚钱

@LEONA,47岁,母亲去世14年

我的母亲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没有接受过太多教育,但因外公外婆宠爱,性格开朗泼辣。婚后,由于重男轻女的家庭环境,她变得隐忍,直到弟弟出生后家庭地位才有所改善。

她很会社交,负责药店采购和销售,还会缝纫、做包袋、手套、衣服,甚至尝试复刻美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人。她经常告诉我,“女人要自己赚钱,不要手心向上跟人要钱”,只有经济独立才能自由选择。正是她的这种理念让我后来事业发展顺利,始终保持进取状态。

30岁后发现:我和妈妈的消费观竟如此相似
(图/《血观音》)

毕业后国家取消包分配政策,我在上海一家外企做纺织外贸,从零学起。创业初期遇到困难时,我会想,如果母亲在,她会让我怎么做?这些思考帮助我克服了许多障碍。

我拒绝了先生让我回家管理公司的建议,因为我想要有自己的事业,而不是依附于他人。同时,我继承了她接济亲友的善良,但也学会了保持边界与距离,避免过度承担责任。

30岁后发现:我和妈妈的消费观竟如此相似
Leona用妈妈留下的一套缝纫工具给女儿做的小包。(图/由受访者提供)

像她一样做个支持型母亲,但不要成为她

@小品,35岁,孩子6岁,母亲去世半年

作为独生子女,我从小依赖母亲,她的生活完全围绕着我转。怀孕期间,她每天接送我上下班;照顾我生孩子、帮我带小孩,直到去世前两个月还在帮我女儿洗衣服。整理遗物时,我发现她曾详细记录我的生理周期,甚至在我上大学后仍坚持记录。

她的爱让我曾经在各方面都依赖她,从未想过离开家乡去大城市发展。但在她生病后的三年里,我独自带着她去上海求医,经历了四次手术、两次化疗。这段经历让我迅速成长,变得独立又坚韧。

母亲是我的一面镜子,我通过对照她反思自己的母亲角色。我不想像她那样强势,但有时还是会不由自主地模仿她。我希望无条件支持和托举女儿,但更希望她比我小时候更独立。

30岁后发现:我和妈妈的消费观竟如此相似
(图/《过春天》)

我会好好长大,妈妈你看着吗

@贝贝,17岁,母亲去世2年

母亲在我39岁时生下我,哥哥比我大11岁,因此她特别疼爱我。我们关系亲密,她经常询问我在学校的情况,甚至给我写的周记回信。班主任家访时评价我们像亲姐妹。

她总是鼓励我参加各种比赛,因为她的支持,我变得自信开朗。她敢于闯荡,比如老家镇上搞古镇不让建房,她想办法成功建房并开了超市;父亲被殴打时,她勇敢站出来解决问题。

母亲发生车祸去世时,距离中考仅剩90多天。虽然最终只考上了二中,但我相信如果她在,也会鼓励我继续努力。失去她后,我学会独立处理事情,不再依赖他人,有了新的人生规划,希望在平安健康的情况下尽量不后悔。

30岁后发现:我和妈妈的消费观竟如此相似
(图/《血观音》)

正如几位受访者提到的,母亲离去后,子女仿佛第二次从子宫里出来,变得更加独立、坚强,有的甚至发生了重大转向。学者李昀鋆在《与哀伤共处》中采访的一位郑小姐,从“傻白甜”转变为女权主义者。

他们牢牢抓住母亲留下的精神遗产,在关键时刻回忆:“如果妈妈在,她会希望我怎么做?”“为了他/她,我也要……”这样的表述频繁出现在年轻子女的决策过程中。

以这种方式,母亲一直为子女提供着生命原动力。许多女儿通过对母亲的批判性反思,修正自己的女性或母亲角色,让这份珍贵遗产更加丰富。

参考资料:
1.《她是母亲节的创造者,却用大半辈子来反对这个节日》https://mp.weixin.qq.com/s/AGq0dq1ajVy4eR0z4tm3Dg
2. 梅根·迪瓦恩《拥抱悲伤:伴你走过丧亲的艰难时刻》
3. 《与哀伤共处》李昀鋆
编辑 Felicia 运营 彭钰妍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