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大教授李成:中美取消91%加征关税对全球贸易影响几何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傅一波
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背景下,美国政府的关税新政进一步加剧了国际贸易市场的波动。自美国时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等关税”政策以来,包括加拿大、欧盟和中国在内的多国迅速采取强硬反制措施。这一系列动作不仅折射出全球贸易关系的紧张态势,也为未来的经济格局增添了不确定性。
5月10日至11日,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当地时间11日晚,中方代表团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双方达成重要共识,会谈取得实质性进展。这一消息迅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随后,中美双方于北京时间5月12日下午共同发布了《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根据商务部新闻发言人的介绍,此次会谈成果显著:双边关税水平大幅降低,美方取消了共计91%的加征关税,中方也相应取消了91%的反制关税;同时,美方暂停实施24%的“对等关税”,中方则同步暂停同等比例的反制措施。
然而,这场会谈究竟释放了哪些信号?未来中美经贸关系将如何演变?特朗普政府推行的关税政策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战略意图?这些疑问成为各界热议的焦点。为此,时代周报特邀香港大学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系教授李成进行深入解读。
李成在上海参加罗兰士新书《铸就》分享会。(图源:时代周报 傅一波/摄)
作为一位在美国工作生活长达38年的学者,李成曾担任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的首位华裔主任,并师从基辛格,对中美关系有着深刻洞察。在他看来,当前国际形势下,理性看待中美关系及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崛起至关重要。
中美会谈释放了哪些信号?
时代周报:中美双方已在日内瓦结束了本轮贸易会谈,均提到“富有成效”。但与特朗普第一任期内的类似会谈相比,本次会谈有何不同之处?这是否预示着两国关系将出现新的变化?
李成:本次会谈确实展现出了一些新特点。首先,美国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感。随着感恩节、万圣节和圣诞节等传统消费旺季临近,相关产品的发货窗口期已经迫在眉睫。如果无法及时达成协议,美国本土市场将受到直接影响。
其次,持续的关税冲突已不仅仅是通货膨胀的问题,更可能对美国股票、债券市场造成严重冲击。这种局面显然不符合特朗普及其执政党的利益诉求。
更重要的是,特朗普实际上需要与中国建立一定的合作关系。除了经济层面的需求外,他还期待访问中国以提升个人外交形象。因此,这次会谈对于美国而言具有多重意义。
对中国来说,尽管经济考量是重要因素之一,但从长远看,维护中美关系稳定符合国家战略需求。毕竟,一个健康的合作框架有助于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
总体来看,此次会谈标志着双方阶段性摩擦告一段落。但从长期视角出发,中美之间仍将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关系。
“对等关税”政策的得失
时代周报:特朗普政府提出的“对等关税”政策从出台到延迟90天执行,其间暴露了哪些问题?
李成:事实上,特朗普对关税的执着贯穿其整个职业生涯。他曾公开宣称“关税是最美丽的词”,以此强调该工具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提高关税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减轻中产阶级和劳工阶层的税负压力,同时提振美国经济并缩小贸易逆差。
然而,这种单边主义做法忽略了潜在的经济后果。一方面,简单粗暴地加征关税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加剧,削弱美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另一方面,这项政策几乎得罪了所有主要贸易伙伴,促使其他国家调整策略予以应对。例如,中国、越南和英国等国纷纷采取反制措施,使得美国在国际社会的形象受损,经济合作前景蒙上阴影。
此外,关税政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尤为深远。数据显示,自相关政策实施以来,美国股市和债券市场波动明显加大,投资者信心受到冲击。这些迹象表明,美国正逐渐失去作为稳定投资目的地的传统优势。
香港大学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系教授李成(图源:受访者提供)
移民政策与结构性矛盾
时代周报:特朗普政府推出的“投资移民金卡”政策门槛高达500万美元,这是否会对美国整体移民政策产生负面影响?
李成:“金卡”政策本身存在诸多矛盾点。首先,高额成本是否还能吸引足够多的申请人值得怀疑。其次,特朗普政府一方面限制低技能移民流入,另一方面却试图通过此类项目获取资金支持,其背后可能涉及复杂的利益输送链条。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长期以来依赖技术型移民推动经济发展。然而,近年来这类高素质人才开始转向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发展,这对美国科技实力构成了潜在威胁。
时代周报:关税战、贸易战无赢家。你认为,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将如何影响中美关系?
李成:关税政策的核心目的并非单纯解决贸易赤字问题,而是试图遏制中国的发展势头,甚至改变其政治经济体制。从国际政治学角度看,安全议题属于高层次政治范畴,而贸易与经济则被视为低层次政治。特朗普政府显然希望通过挑起关税争端达到更高层次的战略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化进程中收益分配不均是导致美国内部矛盾激化的根本原因。尽管美国整体受益于全球化,但仅有顶层20%的人群真正享受到了红利,其余群体普遍感到被边缘化。这种结构性失衡为中美摩擦提供了土壤。
未来趋势展望
时代周报:你曾用“结构性矛盾”描述中美关系。如今,这种矛盾是否发生了变化?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李成:尽管表面现象有所调整,但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并未发生根本性转变。美国自身面临的系统性问题,如党派极化、贫富差距扩大、种族矛盾以及文化价值观撕裂等,仍在持续发酵。
例如,最新数据表明,美国1%最富裕阶层的财富总和已超过50%中产阶级的财富总额,社会不平等现象日益严峻。与此同时,女性堕胎权、枪支管控等社会议题的争论不断升级,进一步削弱了“美国梦”的吸引力。
在此背景下,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将进一步凸显。尽管短期内摩擦难以避免,但从长远看,两国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决定了最终回归理性合作仍是大势所趋。正如丘吉尔所言,“美国总会做正确的事,但前提是它尝试过所有错误的方法。”或许,我们正处于这样一个“试错”阶段,而这一过程可能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转型。